6月8日-10日,南方多地迎来“焖蒸型高温”,其中广州市从化区于6月8日16时15分录得40.4℃的全市最高气温。“出门没走两步,汗就下来了。”不少网友感慨,这种高温高湿的“桑拿模式”让体感温度远超实际气温。
“焖蒸型高温的本质是高温、高湿、静风,多重环境因素叠加。”6月10日,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王澄海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当副热带高压长期控制南方地区,大气流动减缓形成“静风环境,加上南海季风带来的充沛水汽,高温高湿使得人体通过蒸散发降低温度的功能减弱。就像蒸包子时的蒸笼,高温不仅无法带走热量,反而会让体表形成“湿热包裹层”。
王澄海表示,气象部门的预报系统已构建起多维监测网络,除了大家熟知的35℃高温线,还会实时计算“酷热指数”,即体感温度。“例如,当气温35℃、湿度70%时,这个综合温度湿度的体感指标可达41℃,相当于在没有空调的车内暴晒的体感。”
王澄海建议公众养成查看“体感温度”的习惯,“如果气象信息显示体感超38℃,户外作业者应每20分钟适量补水,避免中暑。”
“南方‘桑拿天’导致的中暑在中医看来属于‘暑湿证’(阴暑),与北方干热导致的‘阳暑’有本质区别。”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赵伟介绍,暑湿之邪易困阻脾胃,典型症状为头重如裹、食欲不振、大便黏腻,而北方干热更多表现为口渴烦躁、小便短赤的“伤津”症状。“就像潮湿的衣物会让人行动笨重,体内湿气过重也会导致代谢变慢,老年人尤其容易出现胸闷气短。”
暑天祛湿,赵伟推荐中医食疗方,“冬瓜荷叶适合湿热体质;赤小豆茯苓粥则偏健脾祛湿;脾虚人群避免直接饮用冷饮,可将绿豆汤放至常温后加少许陈皮。”他特别提醒,藿香正气水适用于暑湿感冒伴随呕吐腹泻的寒湿证,若属于口干口苦、舌红苔黄的湿热体质,服用后可能加重便秘。外用方面,建议用荷叶、佩兰煮水擦拭太阳穴和手心,或按摩阴陵泉、丰隆穴缓解乏力。
此外,赵伟强调老年人要警惕“隐性中暑”,当出现莫名心慌、血压波动时,可能是暑湿影响心血管系统的信号。建议上午10点前完成户外活动,穿着透气的苎麻或真丝衣物。儿童则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过量食用冰淇淋导致脾胃虚寒,可在午餐后饮用淡盐水补充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