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全面行动 全力投入 全民参与 终结结核”。
肺结核又称“痨病”,在上世纪40年代链霉素等抗结核特效药发明之前,死亡几乎是肺结核病人的唯一终点,因此又被称为“白色瘟疫”。肺结核的传染性使得人们往往对患者退避三舍。值得庆幸的是,肺结核已有良方可治,不再是“十痨九死”。
中国是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患者数位列全球第3位。2023年中国估算的新发结核病患者数为74.1万,发病率约为52/10万,略低于2022年。尽管中国的结核病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需加强防控措施。
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传染病,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至今仍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结核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由于肺与外界相通,当肺结核恶化时,结核菌会大量繁殖,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会喷出含菌飞沫,健康人吸入就可能中招。不过,多数人靠自身免疫力可清除病菌,或进入潜伏感染状态,而有些人可能暂时不发病,但在免疫力下降时才会发展成肺结核。其中5%-10%的潜伏感染者会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多数发病集中在潜伏头两年。
如咳嗽、咳痰超2周,还伴有痰中带血、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就得警惕结核病,要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及早发现和治疗,避免肺结核进一步传播给家人和朋友。目前,我国实行肺结核病定点诊疗政策,市民可前往各结核病定点医院进行检查,胸部影像、病原学、免疫学检查能辅助诊断。一旦确诊,务必遵循“早、规、全、适、联”原则治疗。确诊肺结核后,符合条件的患者还可享受政府减免治疗政策。肺结核患者一旦确诊,应及早遵医嘱按照规定的疗程完成治疗,接受正规治疗两至三周之后,传染性会大大降低。普通肺结核病治疗一般需要6个月,耐药肺结核病的治疗时间较长,有时需要18-20个月,积极配合大多能治愈。
预防结核病,个人要增强免疫力,日常做到饮食均衡、适度锻炼、作息规律;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咳嗽时掩住口鼻,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密切接触者要及时检查。我们作为医疗机构也会加强筛查诊断,及时隔离治疗患者。
终结结核流行,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让我们积极行动,早日驱散结核阴霾,守护健康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