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清明时节养生宜从以下五方面来注意
发布日期:2020-04-02  来源:党政办   审稿人:  浏览次数:1282

中医养生|清明时节养生宜从以下五方面来注意

  清明时节也是一个重要的养生节气。气温升高,雨水频繁,我们应该如何强身健体,合理养生呢?扬州市中医院脾胃科副主任中医师杨振斌建议市民日常生活从以下五方面来注意。

 

饮食清淡:少吃“生发”食物

    中医常说春季养肝,清明时节应多吃清补“柔肝”的新鲜食物,如荠菜、山药、银耳、大枣等。而清明雨水多湿气较重,在饮食上要注意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如萝卜、芋头等。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慎吃“生发”的食物。中医认为,清明正值肝阳上升时节,故不宜过多进食竹笋、海鲜等“发物”,特别是一些有慢性疾病的老人和体弱多病者。“胃寒的人群不适合吃生冷食物。”

 

夜卧早起:有利于阳气生发

“春天重在生发”,不能总睡觉来阻碍身体气机的生发,应从起卧时间上做起,尽量做到夜卧早起。早晨7点—9点是辰时,胃经最旺,可以在此时起床并进食。睡眠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成人每天8小时,中小学生910小时。


    对于许多市民会在春季出现春困的情况,杨振斌认为,市民除了早睡早起,还可以经常按摩太阳穴,可以起身运动,改善人体的代谢过程,增强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对中枢神经等系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让自己从困倦中脱离出来。

 

注意保暖:要防止“春季病”

清明时节乍暖还寒,细菌、病毒容易滋生。如果这个时候不注意保暖,很容易引起感冒。市民特别是年老体弱的人要根据气温高低,适时增减衣物。


    清明时节还要防过敏。为预防过敏发生,过敏体质的市民应避免接触可能引发过敏的环境,出门要戴上口罩。另外饮食上也要注意,不要吃虾、蟹、牛奶等容易过敏的食物。


另外,由于天气忽冷忽热、阴晴不定,心脑血管发病患者人数增加,所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有基础疾病的老人要特别注意。

 

适当运动:不宜太剧烈出大汗

  春天里,人们喜欢外出踏青游玩,放松心情。“疫情在缓解,人们可以在风和日丽的天气外出,到一些人员较少的空旷之处,慢跑、打拳、做操等。尽量多活动,使春气升发有序,阳气增长有路,达到春夏养阳的目的。”


    特别是有一些小朋友的家庭,可以趁着清明前后,草长莺飞,带孩子外出放风筝、跑步,多吸收新鲜的空气,吐故纳新,锻炼筋骨,增大肺活量。


但春季运动要适度,特别是一些体弱的人,不宜太剧烈以致大汗出。“出汗过多则会导致津液的大量丢失,损伤人体正气。”

 

调整情致:防止体内肝气过盛

 清明节是对亲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很多市民会因节伤情,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所以,保持心态平和显得尤为重要。


 

    建议市民在这段时间可以喝一些菊花茶。中医认为,菊花能疏风清热,有平肝、预防感冒、降低血压等作用。而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菊花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变心肌缺血的功用。

 


杨振斌  脾胃科副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

    2004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师从于上海市名老中医、脾胃病专家马贵同教授,工作后进修,师从于江苏省中医药脾胃病专家沈洪主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勤奋敬业,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新技术和新知识。有较高的医疗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基本掌握中医内科的基础理论、临床医学理论和临床技术理论知识,较为系统地掌握了消化内科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技术知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症,以及消化系统肿瘤等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工作中注重科研,积极参与及开展科室的科研设计及总结工作,发表论文多篇。



 

◆上一篇:每周一方|面瘫——针灸处方
◆下一篇:医院新闻|疫情期间,市中医院帮助基层医院有序恢复就医秩序,满足群众就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