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肝炎日主题宣传稿
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治,消除肝炎”。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肝炎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型。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一般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病程复杂,迁延成慢性后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急性期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慢性感染者可症状轻微甚至无任何临床症状。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乙肝和丙肝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例如,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如注射毒品等)、侵入性医疗或美容器具(如文身、穿耳孔等),共用剃须刀和牙刷;与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携带病毒的孕产妇可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感染。
预防甲肝和戊肝的措施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和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搞好环境卫生,加强水源和粪便管理,改善供水条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食,不饮生水,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甲肝疫苗已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对18月龄儿童给予免费接种。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集体生活人员等重点人群也应接种甲肝疫苗。我国已有戊肝疫苗,可自费自愿接种。
预防乙肝和丙肝的措施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我国新生儿可免费接种乙肝疫苗。除新生儿外,成年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及血液制品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职业易发生外伤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等也应该接种乙肝疫苗。另外,避免高危行为,拒绝共用私人物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接受侵入性操作,性行为做好防护,这些细节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如孕检时发现乙肝,立即采取规范的母婴干预措施(如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疫苗),阻断成功率可达95%以上。
目前尚无丙肝疫苗,但切断传播途径,可有效预防丙肝。由于丙肝有着与艾滋病、性病相似的的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因此艾滋病、性病、丙肝合并感染极为常见。此外,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使梅毒螺旋体、丙肝病毒等更容易趁虚而入;人体感染性病后可造成皮肤黏膜(阴部)糜烂、皮疹、皮肤溃烂等因素,也会大大增加无保护性行为时感染艾滋病病毒、丙肝病毒的风险。据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相关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梅毒的多病同防共治。在加强预防的同时,我们也呼吁丙肝高危人群一定要到医疗卫生机构去做丙肝抗体筛查,或到疾控中心主动寻求联合检测及咨询服务,一旦确诊及早进行规范治疗,费用相对较少,治愈率也更高。
预防丁肝的措施
丁型肝炎病毒需要和乙型肝炎病毒在肝脏内同时存在才能完成其复制周期,因此没有乙肝一般也就不会感染丁肝。乙肝患者如果同时感染了丁肝,往往病情会发展更快,还会导致抗病毒治疗疗效不佳。乙肝患者如果不知晓自己是否合并了丁肝,建议复查乙肝时加做一项丁肝筛查,以便后续采取针对乙肝和丁肝的综合治疗措施。目前全球范围内对于丁肝都没有成熟有效的治疗方案,但随着乙肝的消除,丁肝也自然会被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