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鲜 | 每天针灸百余人,张晨静:遇上了针灸理疗的好时代!
发布日期:2025-05-15  来源:   审稿人:  浏览次数:73

1747277715361.png

于浩瀚医海之中,觅得一方灵验之术

我们深入挖掘,精心挑选

将那些历经千锤百炼

效果显著的一招一式

呈现于您的眼前,唤作“一招鲜”

虽说不能“吃遍天”

却也有祛除一方顽疾的效用

‍以简驭繁,以巧破难

以此汲取源自古老而深邃的治愈力量

“当聚光灯打在我的银针上时,我仿佛看见了百年前朱氏先祖行医乡野的身影。”2025年年初,我院针灸科张晨静主任受邀登上重庆卫视《思想的力量》栏目,向全国观众讲述“朱氏针法”的百年传奇。节目中,她手持一枚纤细的银针,以“医者无疆”的姿态,将广陵医派的故事从长江之滨带到巴山渝水。镜头前,她不仅展示了朱氏针法“稳、准、透”的精髓,更向观众传授了冬季按压阳池穴驱寒的小妙招,引得现场观众纷纷效仿。这场跨越时空的中医对话,既是传承的见证,也是创新的序章。

她的身上,有针尖上的传承,有跨越山海的回响。

百年针法的破壁新生

从清末江湖游医杨姓郎中的独门绝技,到新四军军医朱复林悬壶济世三十万病例的传奇,再到张晨静手中那根游走于现代都市人肩颈腰腿的银针,“朱氏针法”的百年脉络里,始终流淌着“仁术为民”的血脉。张晨静的恩师、91岁的朱新太老先生曾用这套针法,让因车祸导致多发骨折的患者彻底摆脱疼痛;而她本人则以“稳准狠”的手法,在扬州市中医院的夜门诊里,为无数伏案劳损的年轻人重拾健康。

图片

“针灸广为人知的适应症有很多,面瘫就是其中一个。”谈到针灸治疗,张晨静娓娓道来。自朱新太老先生始,我院针灸科在面瘫治疗方面就有独特造诣。上个世纪,朱新太先生便以一招“交叉平刺法”名震江南;而后的针灸科学科带头人、扬州市名中医刘桂林医师,则在朱老的基础上独创“五联法”治疗面神经麻痹。作为“朱氏针法”第五代传人,张晨静既承袭了师父辈们的胆大心细,又融入了现代医学的精准,放血、针刀面神经营养减压,刮痧按摩面部筋膜松解,配合面部肌肉肌力训练,让治疗从医院一直延伸到家庭,让更多面瘫患者更快痊愈

当古法遇见现代病,针灸独特的优势就立刻显现出来。一位在运动中不慎扭伤了腰的患者第一次体验针灸时疼得“嘶哈”惊叫,却在治疗后感叹:“针扎进痛点的瞬间像通了电,酸胀过后竟是前所未有的轻松。”张晨静解释:“朱氏针法的精髓在于‘透穴’,通过精准刺激患处深层,行气活血,激活人体自愈力。”她将传统针法与现代解剖学结合,针对颈椎病、腰椎退行性变、肩周炎等“都市病”,独创“分层透刺法”,让千年古术成为对抗亚健康的利刃。

埋线疗法——针灸的长效革命

“体重管理”被纳入全民健康战略,针灸科正在肥胖防治的战场上开辟出一条“中医路径”。腰围缩减5CM,12天减重7斤,这些数字背后,正是中医理念与现代医学的深度融合。

埋线减肥火了,针灸科也忙碌起来,连走廊里都挤满了前来就诊的患者。每天找她治疗的患者都逾百人,其中超过一半是埋线治疗的患者。无论患者再多,时间再晚,只要找到她,她都会想办法当天治疗完。“患者已经很痛苦了,不能让他们再白跑一趟,等医求药。”张晨静说。

早晨7:45上班,一直到14:00才看完上午的患者。再一抬头,下午的病人又涌入诊室了,忙完一天,常常已是深夜了。这成为针灸科近一个月的常态。

当然,她也不是建议所有的患者都埋线减肥。“有的患者BMI小于24,或者并没有达到使用埋线疗法减肥的程度的时候,我们是不建议埋线的,在门诊上我们也会‘劝退’一些患者。同时也希望大家对自己的身材体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希望大家美得健康、美得自然。”张晨静说。

夜门诊里的都市治愈剧场

每周四晚上7点的针灸科,常上演着这样的场景:20多岁的运动员因腰肌劳损趴在治疗床上龇牙咧嘴,40岁的会计一边被按压肩井穴一边用手机处理工作消息,30岁的程序员针灸间隙和病友交流护腰心得,鼻炎的患者扶着自己的蝶腭神经节向医生道谢……自“夜门诊”开设以来,这里已成为都市

人的“健康避风港”。张晨静笑着调侃:“年轻人白天‘卷’工作,晚上‘卷’治疗,我们的针得比他们的键盘更勤快。”

夜门诊不仅提供治疗,更成为健康教育的现场。张晨静常边扎针边科普:“低头40分钟必须抬头‘望天’10秒!”“看电脑时下巴不能超过身体!”“打篮球前要像扎针一样先‘激活’腰部肌肉!”“记住了吗!”。一位颈椎病反复发作的教师感慨:“以前觉得中医是老年人的专利,现在才发现,它才是最懂打工人的‘急救包’。”

我们赶上了中医的好时代

图片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张晨静至今记得,朱老手把手教她触诊时的温度——指尖要像春风拂柳,既要感知筋骨的寒热,更要传递医者的悲悯。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张晨静拜师朱老,潜心学习朱氏针法,成为了第五代传人,传承非遗针法继续为广大患者服务,问心问诊、治病救人,解开患者心结。同时,她更是积极求学,博采众长,拜师国家级非遗“程氏针灸”代表性传承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杨金生教授,并在今年1-2月,张晨静前往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跟师杨金生教授及青年岐黄学者王莹莹教授;今年3月,“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国家级非遗‘程式针灸’扬州传承工作室”落地成立。

图片

张晨静回想刚刚毕业时,社会对中医的质疑声还不绝于耳:“针灸能止痛?不过是安慰剂效应。”“中药调理?见效太慢!”她用疗效回应质疑,也见证着从科室初创时的几人,到如今老中青三代传承有序;从患者寥寥,到如今挂号供不应求……十五年青春匆匆而过,中医也从“边缘”走向“主流”的蜕变。“我们赶上了中医发展的好时代!”张晨静感慨。

图片

作为科室主任,她始终践行朱老“传帮带”的精神,在医术与医德的双重传承中,书写着属于中医人的集体记忆。在工作中,张主任既是手握银针的医者,也是治学严谨的严师,而在生活中,她更是用一餐餐家常饭凝聚人心的“大姐姐”。在她的凝聚下,针灸科成了扬州市中医院的“金招牌”,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身的具有显著中医特色的针灸治疗中心,拥有一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针灸医师。

从重庆卫视的聚光灯下回到扬州诊室,张晨静手中的银针始终未变,变的只是时代赋予它的使命。在第二届“广陵医派”扬州中医药健康文化旅游活动月启动仪式上,她一袭红衣,代表“火”元素上台,将五行元素通过他们的肢体语言转化为灵动舞姿,把中医哲学中相生相克的辨证关系,转化为舞台上刚柔并济的生命律动。

“真正的传承,是让每个时代的人都触摸到中医的脉搏。”张晨静常对学生们说。当最新一批跟诊的实习生,用手机拍摄她一边讲解一边治疗的手法时,诊室电子屏正闪烁着外地患者发来的复诊消息。银针在晨昏交替中划出的弧光,终究会连缀成跨越山河的星轨,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医故事,才刚刚翻开扉页。

专家介绍

图片

张晨静,针灸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副主任中医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江苏省非遗项目“朱氏针灸”传承人,江苏省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常务委员,扬州市中医药学会针灸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运用传统针灸结合现代疗法诊治睡眠障碍、颈肩腰腿痛、关节冷痛等疼痛性病症,面瘫、带状疱疹等周围神经疾病,胃痛胃胀、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病症,尿频尿失禁、便秘等盆底疾病,对鼻炎哮喘、耳鸣耳聋、痛经、肥胖等疾病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坐诊时间:周一到周五上午,周六下午

 微信图片_20240401094004.jpg

◆上一篇:
◆下一篇:一招鲜 | “跨界”名医王小斌,诊脉问心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