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 | 立秋之日凉风至,调养脾胃要及时
发布日期:2023-08-09  来源:   审稿人:  浏览次数:6539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640 (2).jpg

8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节气。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认为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640 (1).png

民谚:“大暑小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立秋节气虽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然而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是暑热未消,素有“秋老虎”之名,加之降雨增多,导致湿气重。这就是中医里常说的“长夏”。长夏在五行中属土,五脏应脾,与胃相表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所以扬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杨振斌建议人们,立秋后要注意脾胃养护。

640 (2).png

经历炎热夏季,人们贪食冰冷的食物、水,贪恋空调环境,易伤脾胃。而且很多人相信“立秋抓秋膘”,秋凉伊始就开始贸然进补,骤然加重了脾胃的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

另外,《黄帝内经》说:“湿气通于脾”,脾喜燥恶湿。立秋之时,气候还未完全到达“秋高气爽”的境地,尤其南方地区,还继续着“湿热蒸腾”。因此,人的脾胃会被湿邪困阻,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稀溏或者是人懒乏力,四肢倦怠等被称为“秋乏”的不适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四肢怕冷、水肿等问题。结合这两点,立秋后调养脾胃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作息起居规律

在干燥的秋天,身体的水分特别容易蒸发,身体在缺乏水分的情况下,血管会较脆弱。尤其是对胃溃疡、胃下垂、胃出血等患者来说,要特别注意作息的规律性,以免加重胃部负担,导致病情恶化。在起居上,这个时期也不能过于避热趋凉,乘凉时,尤其要盖好腹部。

饮食清补为主

640 (3).png

与肉食相比,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因此选择一些清淡食物,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都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

多吃健脾益胃食物


640 (4).png

莲子、山药、扁豆、茯苓、白术、赤小豆、芡实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立秋后早晨喝碗粥,既可泻秋凉,又能防秋燥。

少吃消暑水果

俗话说“秋瓜坏肚”。入秋后,虽然天气仍然很炎热,但是阳气已逐渐消退,多数地区都不宜再食用夏日消暑水果。夏天大量吃生冷食物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会损伤脾阳而导致出现腹泻等脾胃疾患。因此,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立秋穴位养生

640 (5).png


俗话说“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足三里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作用。它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1横指,长期按摩或艾灸可补益气血。

640 (6).png


立秋之后,秋乏容易“找上门”。按摩大包穴可以驱散秋乏。大包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终止穴,又称脾之大络,位于腋中线,第六肋间隙,可以布散气血精微至全身,有宽胸理气之功效,可以缓解疲劳。

中医认为脾胃不和,百病乃生。在长夏时节,利用三伏贴的温阳药物渗透皮肤,刺激穴位,能疏通经络,具有温阳散寒,健脾和胃之功效,脾胃虚寒者均可贴敷。

适当运动锻炼

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肠胃道血液循环,增强人体抵抗力,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相适宜的锻炼项目,如慢跑、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最好选择清晨进行锻炼,傍晚可以也做些更和缓的运动,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耗散肺气。

专家介绍

640 (3).jpg

杨振斌:脾胃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扬州市中医院名中医。江苏省中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扬州市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师从江苏省中医院岐黄学者沈洪教授学习。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统疾病,采取中药内服、灌肠、外敷及膏方等多途径给药方法治疗相关疾病,尤其对炎症性肠病、肠道易激综合症、食管胃返流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消化道早癌、难治性溃疡、胃肠动力障碍、脂肪肝、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等病的治疗。熟练掌握消化道疾病内镜下的诊断以及内镜下治疗技术,如ESD、EMR、镜下止血、消化道异物取出术、支架置入等。

640 (12).jpg



◆上一篇:养生茶别乱喝,枸杞、玫瑰、金银花……每种都有饮用禁忌
◆下一篇:小满节气来临,湿气与热同至,想要身体健康,学点养生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