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名老中医戴金梁主任业医五十载,善治疑难杂病,对脾胃系疾病造诣尤深。戴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辨证精准,用药精当,收效颇佳,为进一步推广应用,造福患者,制定本方案,不吝指正。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
目前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gastritis,BRG)尚无对应固定中医病名。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嘈杂”、“呃逆”、“呕胆”、“胆瘅”等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1 年中国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编的《实用中医消化病学 》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隐痛,或胸骨后疼痛,或伴有呕吐、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贫血等。
(2)可有上腹部或剑突下压痛或不适。
(3)胃镜检查与病理组织学检查为主要依据:①内镜下见到胃腔内有大量含有胆汁的胃液或胃壁上附有较多含有胆汁的粘液,或内镜下见到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液呈泡沫或水流样,从幽门口反流入胃内;②胃粘膜充血、水肿、质脆,触之易出血,或可见粘膜苍白或红白相间,以白为主或呈灰白色;③幽门口充血、水肿、变形或关闭不良;④病理组织学可呈慢性浅表性或萎缩性变。
3.将胆汁反流的程度分为 3 级。
Ⅰ级:胃镜下少量黄色泡沫从幽门口溢出或粘液呈淡黄色;
Ⅱ级:胃镜下大量黄色液体间断地从幽门口涌出或粘液呈黄色;
Ⅲ级:大量黄色液体频繁地或持续地从幽门口流出或喷射出,或胃内满布黄绿色粘液状物。
(二)戴金梁中医证候诊断
(1)肝胃不和型:
主要症候:①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闷;②遇情志不遂则加重;③嗳气或矢气则舒;④易怒、善叹息。次要症候:①胸闷食少;②泛吐清水;③舌苔薄白;④脉弦。证型确定:具备主症①兼具主症中其它一项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2)肝胃郁热型:
主要症候:①胃脘痛势急迫,灼痛为主;②口干口苦:③舌质红,苔薄黄;④脉弦或数。次要症候:①喜冷饮;②泛酸,嘈杂;③烦躁,易怒;④大便干结。证型确定:具备主症①兼具主症中其它一项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3)湿热中阻型:
主要症候:①胃脘胀满,灼痛;②胸膈满闷;③恶心呕吐;④舌质红,舌苔黄腻。
次要症候:①纳差;②口苦口、口粘;③尿黄,大便干结或者溏薄臭秽;④脉滑数。证型确定:具备主症①兼具主症中其它一项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4)瘀血阻络型:
主要症候:①胃脘刺痛,痛有定处;②痛处拒按;③口干欲热饮;④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次要症候:①消瘦;②黑便;⑨面色暗;④脉弦涩。证型确定:具备主症①兼具主症证中其它一项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5)脾胃虚弱(包括虚寒)型:
主要症候:①胃脘胀满或隐痛,胃部喜按喜暖;②每受凉或劳累后发作或加重大便稀溏,乏力;③舌质淡,边有齿痕;④脉沉细或迟。次要症候: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②畏寒肢凉呕;③泛吐清水,口淡;④大便溏薄。证型确定:具备主症①兼具主症中其它一项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6)胃阴不足型:
主要症候:①胃中隐痛或嘈杂;②饥不思食;③口燥咽干;④舌红苔少。
次要症候:①消瘦;②泛酸、烧心;③大便干结;③脉细或细数。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①兼具主症证中其它一项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和胃。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醋柴胡、炒枳壳、炒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法夏、佛手、木香、炙甘草等。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金佛止痛丸、达立通颗粒、胃苏颗粒等。
(2)肝胃郁热型
治法:疏肝泄热,和胃降逆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柴胡、枳壳、黄连、吴茱萸、延胡索、白芍、丹皮、煅瓦楞、香附、焦山栀、旋覆花、代赭石、甘草。
(3)湿热中阻型
治法:清热祛湿。
推荐方药:连朴饮加减。黄连、姜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陈皮、芦根、茵陈、生苡仁等。
中成药:香连丸、甘露消毒丹、枫蓼肠胃康颗粒、三九胃泰等。
(4)瘀血阻络型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生地、延胡索、柴胡、枳壳、半夏、陈皮。
(5)脾胃虚弱证
治法:温中散寒。
推荐方药:理中丸加减。党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苏梗、姜厚朴、炒神曲、荜茇、制香附等。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虚寒胃痛颗粒等。
(6)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推荐方药:益胃汤加减,沙参、麦冬、白及、三七粉、生地、佛手、玉竹、白芍、百合、甘草。
中成药:阴虚胃痛颗粒等。
(二)针灸治疗
1.常规针灸疗法:常分虚实进行辨证取穴。实证常取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穴位为主,以毫针刺,采用泻法;常取足三里、天枢、中脘、内关、期门、阳陵泉等。虚证常取背俞穴、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毫针刺,采用补法,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气海等,并配合灸法。根据临具体情况和临床症状,也可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
2.热敏灸疗法:热敏穴位以腹部、背腰部及小腿为高发区,多出现在公孙、下脘、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等区域。每次选取上述1~2组穴位,每天1次,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
3.“万应点灸笔”疗法。适合于16岁以上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操作方法如下:(1) 主穴:中脘、足三里、肝俞、胃俞;(2) 配穴:上腹胀、早饱配行间、章门,嗳气、恶心内关、公孙;(3) 方法:采用“万应点灸笔”,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采用相应的穴位,先以药纸含药的一面平整紧贴穴位,用点燃的点灸笔对准穴位如雀啄之状,一触即起,每穴点灸5~6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天1次,最多连续治疗15次。注意事项:(1) 积极预防可能出现的感染、晕灸、灸泡等;(2) 做好心理疏通,缓解患者紧张程度,并且帮患者选择舒适体位;(3) 做好出现以上意外时的救治准备。
(三)推拿治疗
辨证使用不同手法配合相关穴位,调节脾胃功能。按摩手法常用揉、捏法等。
(四)外治法
辨证选择温阳散寒、理气和胃、健脾益气等中药穴位敷贴或熏洗治疗。
(五)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音乐疗法、心理治疗、中药离子导入疗法、中频电疗等。
(六)预防调摄
1.情志调摄
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人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肝气郁结之象,所以保持心情舒畅尤为重要,宜疏导患者,修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时调节好心情,以利疾病早日康复。
2.饮食宜忌
(1)对于肥胖的病人,要控制饮食,平衡营养,尽快减轻体重。
(2)减少高脂肪膳食的摄入。
(3)忌食咖啡、巧克力、薄荷。
(4)禁烟、酒。长期大量摄入酒精。
(5)避免进食过冷、过热及甜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防疼痛症状加重,导致病情反复。
3.用药指导
避免服用可降低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的药物。
4.起居调摄
(1)由于反流易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应抬高床头15-20cm。
(2)睡前不进食,晚餐与入睡的间隔应拉长,不得少于3小时,以减少夜间食物刺激泌酸。
(3)每餐后让病人处于直立位或餐后散步,借助重力促进食物排空,避免剧烈运动。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进行评价。
1.疗效评价标准
⑴主要症状(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或不适、嗳气反流等典型反流症状)的记录与评价。
显效:原有症状消失。
有效:原有症状改善2级者。
进步:原有症状改善1级者。
无效:原有症状无改善或原症状加重。
⑵主要症状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
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
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
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
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
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反流症状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
显效:反流症状基本消失,虽偶有症状但很快消失,症状积分减少≥70%。
有效:反流症状未消失,但较以前减轻,症状积分减少≥30%。
无效:反流症状未消失,程度未减轻,症状积分减少不足30%。
3.胃镜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内镜下食管粘膜正常。
显效:胃镜下炎症未消失,治疗前后积分差为2分。
有效:胃镜下炎症未消失,治疗前后积分差为1分。
无效:胃镜下炎症未消失,治疗前后积分差为0分或为负值。
(二)评价方法
1.治疗结束后可参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进行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2.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按症状轻重,分别记为0分、1分、2分、3分。